奇美博物館計劃型助理研究員 徐鈺涵
奇美博物館 油畫修復師 李文元
奇美博物館 油畫修復師 李文元
案例概述
倚靠在甕瓶上的女子,優雅柔美,肌膚白皙且吹彈可破,但實際上卻充滿了後人的補色(retouching)。透過紫外光攝影,我們可以看見女子的臉龐和身軀原本佈滿裂紋,還蠻恐怖的!
〈女子肖像〉,尚-馬克‧納提葉和工作坊(法國,1685-1766)
年代不詳,146.7 x 114 公分,油彩、畫布,奇美博物館。
畫家是誰?
尚-馬克・納提葉(Jean-Marc NATTIER, 1685-1766)是活躍於路易十五時期的肖像畫家,擅長女子肖像畫。他筆下的女子充滿著理想化的優美,白皙典雅,並經常將之描繪成穿著希臘羅馬服飾的女神形象或寓意性人物,使得人物有著女神般的優雅尊貴,所以作品廣受當時醉心於懷舊情懷的皇室與貴族的喜愛。
畫了什麼?
畫中的女子倚靠在不斷湧出泉水的甕瓶上,一身白色的希臘羅馬式的白色衣裙搭配上湛藍色的緞面罩衫,既有女神般的莊重優雅,又顯得雍容華貴。納提葉的畫功精緻細膩,不論女子的肌膚或衣服的質感,都描寫得相當精細與逼真。尤其在略帶黃昏景色的襯托之下,女子白皙無瑕的肌膚和亮麗的湛藍罩衫更是閃閃發光。
什麼是補色?後人的修補處理在哪裡?
文物受損常會有表面破損與缺失,使外觀的線條、圖案或色彩有時會斷裂不連續,進而在觀看時產生視覺干擾。對力求展現美感的繪畫而言,這樣的干擾有時會減損了觀者的觀賞經驗,對文物來說其實是一種抽象的價值損害。補色(retouching)便是在文物表面的缺失處補彩的步驟,使文物外觀協調並具有完整性,依不同情形或領域習慣另有補色、補筆或諧色等各種說法。
紫外光攝影
畫作現況與紫外光攝影(波段:330-400nm)對照。
紫外光攝影:李文元
在紫外光攝影下,可見這件作品被後人清洗局部的凡尼斯(varnish),以及很多的補色。根據整體畫面的螢光反應狀態,可分辨出這件作品中的女子和藍色罩衫上的曾被清洗過並罩上新的凡尼斯,而水瓶與背景上仍留存一層泛著黃褐色螢光的老舊凡尼斯。若在正常光下用肉眼仔細觀察甕瓶中傾瀉的流水,也可發現其帶著凡尼斯老化後常見的黃褐色調。 紫外光攝影:李文元
畫作現況與紫外光攝影細部對照
女子的面部、身軀和手臂在正常觀賞時有著光潔無瑕的肌膚,但在紫外光照射下卻遍佈許多網狀的深色線條,這些就是後人補色修飾的地方。由於作品的繪畫層有許多龜裂紋,這些補色處理便是為了想修飾這些裂紋所導致的視覺干擾,不過補色的材料與油畫顏料不同,因此在紫外光下便呈現不同的螢光反應,原形畢露。除此之外,藍色罩衫上也可看見不同型態的裂紋修飾痕跡。
畫作現況與紫外光攝影細部對照
補色的原則是什麼?
在當代的修護觀念中,我們希望對文物做最少量的精準處理,將修復維持在「最小的干預程度」(minimal intervention),才能最大程度地保留文物最原始的狀態下來。因此在補色時,修復師會合理地根據畫面線索或畫家風格來復原破損與缺失之處,並不會加入過多的臆測,或覆蓋原始圖像。同時也會使用具有可逆性(reversibility)的專業補色材料,這是考量到材料有一天會老化變質,未來的修復師也許會需要移除老化變色的補色,因此我們需要保留後人修改與調整的空間!
為什麼先前的修復只清洗了部分的凡尼斯呢?
女子及其衣袍上的凡尼斯曾被清洗過(白色框起來的部分)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現象便是:為什麼先前的修復只清洗了部分的凡尼斯?由於這件作品在入藏之時便已是目前的模樣,也沒有收藏前的修復相關紀錄,因此並不知道是在何時被修復,也不清楚當時的修復師只選擇局部清洗的實際原因。
理想的狀態應是在不傷害原始顏料的前提下,將老化變色的凡尼斯層全面移除,除了讓整體畫面顏色最貼近真實以外,也不會因為留有多層凡尼斯而增加未來再次修復的複雜性。然而移除凡尼斯是相當具有侵略性且不可挽回的修復手段,在沒有充分研究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會一併移除掉部分的顏料層,因此在過去也有堅持不將凡尼斯完全移除的觀點(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這個案例僅是修復師個人的選擇:希望省點事早點收工!)。
事實上,做與不做都只是光譜的兩極,我們更關注的是如何針對每個案子找出持平的做法。就像這樣經過幾世紀試驗與思辯,才逐漸形塑出當代修復倫理的樣貌,充滿了哲學與討論空間。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要求將所有修復處理嚴謹地記錄下來,好讓未來的修復師能清楚理解當時想法如何影響修復決策。
不過,若是我們從這幅肖像畫所要呈現的氛圍來思考,不難理解為什麼當時的修復師只選擇移除人物上的凡尼斯。這種背景帶著微光的人物肖像畫,通常是要給予觀者一種如晨曦又如黃昏的和諧、浪漫之感,而些微泛黃的凡尼斯對於這種氛圍的營造上並沒有造成太大的違和與干擾。但若是女子和衣袍被泛黃的凡尼斯所覆蓋,則無法呈現當時畫家想要表現的白皙端莊女子形象了。由此可見,我們或許可以同理當時修復師只清洗人物身上的老舊凡尼斯,而不清洗背景凡尼斯的可能原因。
參考資料
蔡敏玲,〈女子肖像〉,《奇美文化基金會49幅畫作之數位典藏與初階研究計畫案》,未出版,2013-2014年。
Bomford, D. (2012). Picture cleaning: positivism and metaphysics. The conservation of easel paintings, 481-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