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選單

奇美線上展

窺.油畫

 
奇美博物館 油畫修復師 李文元
 


當我們在博物館觀賞文物時,通常只會看到表面的樣貌。不過文物通常是透過工序繁複的技藝所打造,或有著精準的設計與精湛的加工技術,這些都是人類共同歷史記憶的積累,再經過不斷嘗試與去蕪存菁的成果。若能對文物的材質技法有根本的認識,也就為自己開拓了更多觀看文物的面向,我們會更驚嘆於創作者巧奪天工的安排,也才會真正地理解保存文物的方法及意義。

 


「油畫」(Oil painting)是以亞麻仁油或罌粟籽油等乾性油作為調和色料媒介,並且在基底材料上繪製的繪畫形式。用油彩繪圖的技法其實存在世界各地諸多的文化之中,不過這裡主要討論西洋的油畫。


在中世紀、文藝復興早期階段,油畫就已是主流的繪畫媒材之一。畫家們在繪製作品時,也早就發現必須透過多層結構才能達到他們所追求的圖像效果。

 


油畫的基本結構

古典油畫主要由乘載圖像的基底材(Support),以及表現圖像的圖像層(Image layer)所構成,兩者又再細分數個子層,由不同的材料組成,並且各有不同的功能。


塗層
油畫的層次剖面,與基本分層結構示意圖
 

依據基底材分類


最常見的基底材為木板及畫布,也會依此區分成木板畫與畫布畫兩類:


木板畫 Panel painting

基底材是木板製成的畫板。木材並非均質的材料,所以木頭的種類、鋸切部位與加工製板方式都是影響木板畫如何老化或變形的因素。也由於木板畫常有變形的狀況,因此背面經常會被添加隔柵狀的支架(Cradle),原意是為了矯正或避免變形,不過若存放在不佳的環境中,反而會因違反木材翹曲的應力,而造成其他的變形或開裂。

 


畫布畫 Canvas painting

基底材是織品繃緊固定在內框上,成為可以作畫的平面。常見的織品材質為麻、棉,近代也會使用化學纖維織品。內框多為木質,常見有固定框(Strainer)與可調式卡榫框(Stretcher)兩種,固定框的四角結合處是固定的,可調式卡榫框的榫接處則可以插入三角形楔子來微調畫作的尺寸。由於長期繃框的應力、纖維老化、環境溫溼度變化等各種因素,油畫畫布經常會鬆弛失去張力,因此可調式卡榫框對於畫作保存來說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圖像層的元素

 

 
打底層  Ground/prime

打底是為提供實際作畫時所需的質地與色調。打底層可以填滿木板、織品等基底材的多孔表面,並且打磨成繪畫所需要的平滑質地,也使後續的油彩不至於滲透至基底材中。打底層通常由不透明且平價的礦物性色粉混合黏著劑調製,碳酸鈣、鉛白、鋅白、鈦白等白色打底最為人所知,但也有許多時期的畫家喜歡加入其他顏色的色粉預先調色。

 


顏料層與罩染 Paint layer and glazing

這是主要表現圖像的層次。油畫顏料由乾性油混合細緻研磨的色料調製而成,乾燥後會形成堅固的薄膜。主要的圖像繪製完成後,有些畫家還會使用半透明的顏料層層疊加在顏料層上,這種技法稱之為罩染。巧妙運用罩染的透明層次能夠表現出布料、寶石、金屬等各種光澤質地,也可以利用疊色來調整色調,比如在藍色顏料上疊加黃色的透明罩染,便會呈現有層次感的藍綠色調。


傳統油畫上常見的色料主要是無機色粉(Inorganic pigment)與色澱(Lake)為大宗,無機色粉多半由有顏色的礦物與金屬化合物加工製成,色澱則是被有機染料染色的白色(或透明)色粉,由於染料耐光性差,所以一般來說色澱較容易褪色。

 


凡尼斯 Varnish

凡尼斯是一層透明的清漆,具有保護、增添顏料飽和度等功能,使畫面色彩層次豐富並富有光澤。傳統上多使用天然樹脂做為凡尼斯,但在累積光照及不適當的存放條件下容易變黃、變霧,當代則有許多耐久性較佳的合成樹脂可選擇。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畫家都會使用凡尼斯,尤其是許多現代與當代藝術家是刻意選擇保留顏料層本身的霧面肌理,因此刪去這一道工序。
 

 


 
 
上述的層次僅是一個通則,並非所有的油畫都具有這些元素,各年代、地區和流派的畫家慣用材料也不同,但多層次的複合結構的確是油畫很重要的特性之一。油畫中的各個構件對周遭環境變化的反應不一致,也會相互牽制影響,因此置於不穩定環境中便很容易產生各種劣化。


透過實際了解油畫的組成物質與結構,便能夠明白為什麼博物館要將油畫典藏在穩定的溫濕度環境之中;也因為油畫上可能含有不耐光的顏料與凡尼斯,為避免材料變質導致畫面變色、變暗,也需要控制展示照明條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