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選單

奇美線上展

聖母子

 
奇美博物館計劃型助理研究員 徐鈺涵
 

案例概述
 

〈聖母子〉現正於奇美博物館藝術廳的修復微型展展出!原本狀況不穩定的作品,再經過長時間的細心修復後,又可以出現在觀眾眼前了!究竟這件作品在修復前後的樣貌分別是什麼樣子?透過這篇小短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聖母子-1
〈聖母子〉,(仿)楊・荷賽特(法蘭德斯,約1478-1532),年代不詳,103.2 x 121.5 公分,油彩、木板,奇美博物館。攝影:董德明


畫家是誰?


本作被認為是仿自法蘭德斯畫家-楊・荷賽特(Jan Gossart, ca. 1478-1532)某件現已遺失的作品。荷賽特的創作生涯時值十五、十六世紀之交,正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浪潮逐漸傳入北方的時刻。尤其荷賽特曾於1508至1509年間前往義大利臨摹作品, 1不僅將當時文藝復興的藝術風格帶回北方,自己的創作也致力於結合北方精細傳統與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揉合,例如強調人物身體比例、肌理和情緒等,所以也被認為是尼德蘭文藝復興的先驅之一。

 

畫了什麼?
 

作品所描繪的是聖母子題材。聖母頭戴白紗,身披紅色長袍,溫柔地將懷中的小耶穌放在桌上。她平滑的肌膚、微微泛紅的雙頰、精巧的紅唇與平靜的表情,形塑出她閑靜沈穩的特質。聖母雖雙眼望向觀者,但她一手托著小耶穌的臀部,一手則輕扶蓋在小耶穌頭上的布巾,將小耶穌框圈在自己懷中,一展母親保護幼子的情感。而聖母厚實飽滿的身軀也在在暗示母愛的偉大與堅定。一臉稚氣的小耶穌則把玩著母親的面紗像是在玩躲貓貓的遊戲。
 


聖母子-2
 


散落在小耶穌腳旁的櫻桃和西洋梨,除了呼應著小孩的自然天真外,也分別有象徵天堂的美好與耶穌道成肉身來到人間的意涵。
 


聖母子-3



細察小耶穌的身體,可見畫家對於人體肌理的重視,因此尚為嬰孩的小耶穌卻有著厚實的胸膛和精實的肌肉。其兩腿亦刻意交錯,凸顯其扭轉的身軀與肌肉線條。



聖母子-3
 


位於聖母子的左後方,首先可見由愛奧尼亞柱式和石牆構成的建築物一隅,平台上則擺著暗示聖母純潔的百合花。
 


聖母子-5

 

其中值得特別一提的是,畫面左中處可見一位老者牽著載有一對母子的驢子前行的圖像,這個圖像實際上描繪的是聖經中的另一個故事:逃往埃及,2描述耶穌出生後,為躲避希律王的殺戮,約瑟因而帶著聖母與聖子自伯利恆連夜逃往埃及。

 



修復前後的狀態
 


修復前的〈聖母子〉由於凡尼斯老化,因此畫面顯得又黃又霧,許多物件的細節、顏色的層次都因此而顯得模糊不清。
 

舉例來說,金屬製的花瓶在修復後更顯金屬的光澤亮感與立體感,但在修復前卻顯得較為黯淡、平面。
 

 另一個例子則可見於聖母的臉,修復前的色澤偏黃、立體感偏弱,修復後便可見聖母原本白裡透紅的面頰,面部的陰影與色彩巧妙的漸層變化等也都重新再現於觀眾眼前。

 

除了凡尼斯黃化以外,畫面多處亦可見顏料剝落起翹,脫離畫作下方的木板,呈現不穩定的狀態。進行畫作修復時,便將起翹的顏料重新加固在木板上,同時也把顏料缺失處填平並補色。


在修復的過程中,修復師需歷經反覆的試驗、仔細的清洗與加固、修補。在此之後,原本黯黃、脆弱且破損的畫作才得以健康的姿態來到觀眾面前,讓每一個人可以重新看見畫家當時創作這件作品時的想法與美感。

 


115081509年,勃艮第的菲利普(Philip of Burgundy, 1464-1524)因奉當時尼德蘭攝政-奧地利的瑪格麗特(Margaret of Austria, 1480-1530)之命,需前往羅馬與教宗儒略二世(Pope Julius II, 1443-1513)會面,因而組織了一支隊伍。荷賽特被選入隊伍,負責沿途紀錄義大利的藝術作品,其中又以雕塑與建築為主。

2故事內容請查閱《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二章第十三至十五節。

 


參考資料


Ainsworth, Maryan W., ed. Man, Myth, and Sensual Pleasures: Jan Gossart's Renaissance. U.S.A,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Fine Art, 2010.

劉于瑄,《聖母子修復報告書》,臺南:奇美博物館(未出版),2021年。



 

館藏案例